日期
人物库
释进英
全宋诗
释进英,住潭州报慈寺。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偈三首。
禅师名进英
出于罗氏。
其先吉州太和人
少孤。
性敏慧。
龆龀中日诵千馀言。
通诗书大义。
与群儿嬉游。
侮玩之气出其上。
亲旧爱敬之。
使著逢掖为书生。
辄病至与死
母泣曰。
吾始娠。
梦有乘空语曰。
儿出家则病有瘳矣。
于是击钟梵放。
誓于佛前。
使依集善寺洞隆为童子。
年十八试所习。
得度具戒。
即欲游方参道。
母有难色。
于是庵于母室之外。
名曰精进。
谛味宗师之语。
而励精于道。
君子称孝悌焉。
母殁。
心丧三年。
去游江淮
一时大宗师多所参扣。
晚见真净禅师
闻其夜参。
贬剥诸方。
黄檗临济
云门接洞山机缘。
为入道之要。
擿其疑处以启问。
师恍然大悟。
真净密可之。
佛印禅师
名重一时。
尤重许可。
独以师为俊彦。
尝以铁觜呼之。
自是丛林想闻其风彩。
元祐中
出世长沙之开福
十年
殿阁崇成。
宗风鼎盛。
又五年弃之。
北游五台
遍览圣迹。
复还庵于梁山
衲子益奔趋之。
政和甲午
衡阳道俗。
迎居花药之天宁。
师于真净之道。
力行而博施之。
得语言三昧。
尝示众曰。
报慈有一公案。
诸方未曾结断。
幸遇改旦拈出。
各请高著眼看。
遂趯下一只鞋云。
还知遮个消息么。
达磨西归时。
携提在身畔。
又曰。
与么上来猛虎出林。
与么下去惊蛇入草。
不上不下。
日轮杲杲。
喝一喝云。
潇湘江上碧溶溶。
出门便是长安道
又曰。
山门寂寞无可祗待。
诸禅德。
夜来思量得一段因缘奇特。
准拟今日供养大众。
及乎升座。
忽然忘却。
而今卒作不辨。
且望大众。
智不责愚。
不为怪笑。
宣和三年
退归旧庵。
虽齿高而精进不替。
常中夜礼佛作息饮食。
不肯与众背。
丛林信其诚。
民俗化其教。
一节三十年。
终始不渝。
四年十二月
灭干梁山
进英
字拙叟
吉州太和罗氏子也。
幼孤。
母怜之。
性慧敏。
龆龀中。
日诵千馀言。
通诗礼大义。
与群儿嬉游。
侮玩之气出其上。
亲旧爱敬之。
使著缝掖为书生。
辄病至与死
母许以出家。
寻愈。
遂为僧洞隆童子。
年十八。
试所习得度。
受具戒。
即欲经行诸方。
以观道。
报劬劳之德。
其母有难色。
于是庵于母室之外。
名曰精进。
士大夫喜其为人。
赋诗为赠。
极称道之。
母殁。
心丧三年。
修白业为冥福。
即游淮海。
所至少留。
当时号明眼尊宿遍谒之。
晚见云庵
闻贬剥诸方。
黄檗临济
云门接洞山机缘。
为入道之要。
擿其疑处以启问。
师恍然大悟。
如桶底脱。
佛印禅师
丛林号大宗匠。
有盛名。
慎许可。
独以师为俊彦。
师有爽气。
喜暴所长。
以激后学三十年。
一节不移。
佛印
呼为铁喙。
初开法长沙之开福
十年之间。
殿阁崇成。
寻弃之。
翩然游五台
遍览圣迹。
乃南还。
梁山
天下衲子益追崇之。
政和甲午
衡阳道俗。
迎住花药之天宁。
劝请皆一时名公卿。
师以教外别传之宗授上根。
以沤和般若化道俗。
老益康强。
精进不替。
尝中夜礼佛。
作息饮食。
不肯与众背。
丛林信其诚。
民人化其教。
宣和三年冬
谢事复庵梁山
明年腊月
示疾蝉蜕。
其激扬大事。
游泳语言。
有三录行世。
曰报慈。
曰雁峰。
曰游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安泰北宋
全宋文·卷二八六九
张安泰崇宁初官于熙河转运司大观三年冬供备库副使熙河第八将。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弘绪
维基
杨弘绪(?
年—?
年),字丹山一字襄平四川成都府新繁县人康熙五十年辛卯四川乡试第33名举人康熙六十年辛丑科易经房会试中式70名,殿试成进士,年二十七岁,捐即用,甲辰夏拣发河南……题?
汤阴……丁艰
雍正五年福州府知府
官至浙江按察使十三年革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吴玺明 1388 — 144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88—1444 【介绍】: 福建邵武人字信玉
永乐六年举人
卒业太学,授兵部武选司主事
宣德时,累升户部右侍郎
正统中,以忤太监王振,被劾下狱,释还职。
七年瓦剌献马,诏问献马多少、边兵所乘马数及所需刍菽之数,不能对,下狱论斩。
次年冬,宥死戍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期北宋 1066 — 1137
全宋诗
赵期一○六六~一一三七),字友约,祖籍洛阳(今属河南),其父赵寓迁居亳州(今安徽亳县)
赵普四世孙。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官机宜检详文字,除秘书郎
徽宗立,累迁光禄少卿国子祭酒
宣和二年(一一二○),除尚书丞,迁兵部尚书
三年,以镇压宋江方腊封武功伯
钦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冬,奉敕为江南宣抚使督诸勤王兵入援。
高宗即位,以卫尉少卿进封河南郡公
自亳护驾南迁,侨居缙云
绍兴七年卒,年七十二。
谥忠简
著《九望》、《九怨》,大抵皆忧国悯世之意,已佚。
事见《五云赵氏宗谱》卷一八《赵忠简公言行录》、《摘芳外集·宋故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少卿河南郡公墓志》。
今录诗五首。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慕容彦逢北宋 1067 — 11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7—1117 【介绍】: 常州宜兴人字淑遇,一作叔遇
哲宗元祐三年进士
复中绍圣二年弘词科。
累迁太学博士
徽宗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三迁至左司谏,又擢中书舍人尚书兵部侍郎,颇受知徽宗
蔡京排挤,出知汝州
政和元年召还,官至刑部尚书
性嗜学,博通经史诸子,词章雅丽简古,挥笔立就,一时典册,多出其手。
卒谥文友
有《摛文堂集》。
全宋诗
慕容彦逢一○六七~一一一七),字叔遇宋刘兴祖《摛文堂集序》),宜兴(今属江苏)人。
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调池州铜陵簿,知鄂州崇阳
绍圣二年(一○九五)宏词科(《宋会要辑稿》选举一二之四),迁淮南节度推官越州教授
元符元年(一○九八)太学博士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除秘书省校书郎,擢监察御史中书舍人
大观元年(一一○七)权翰林学士,除尚书兵部侍郎,改吏部,进兼侍读,出知汝州
四年,加集贤殿修撰(同上书选举三三之二五)。
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召兼侍讲议礼局,预修《政和五礼新仪》。
六年,除给事中(同上书职官七之二五)。
七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卒,年五十一。
宣和二年(一一二○)谥文友
有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及内外制、奏议等,已佚。
清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成《摛文堂集》十五卷。
事见宋蒋瑎撰《慕容彦逢墓志铭》(《摛文堂集附录》)。
 慕容彦逢诗二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摛文堂集》为底本,参校清光绪二十三年武进盛氏刊文澜阁《四库全书》本(简称盛本)等。
另据《永乐大典》辑得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九二二
慕容彦逢一○六七——一一一七),字叔遇宜兴(今江苏宜兴)人。
元祐三年进士第,调池州铜陵主簿
绍圣初,复中宏词科,迁淮南节度推官越州州学教授
元符元年,擢国子监主簿,迁太学博士
崇宁初,除秘书省校书郎,历监察御史左正言左司谏起居舍人中书舍人
大观元年权翰林学士,除尚书兵部吏部侍郎
尝忤执政,出知汝州
政和元年,复以吏部侍郎召,兼侍讲议礼局
二年冬,擢刑部尚书
政和七年五月,因疾去官,以通奉大夫刑部尚书致仕。
是月卒,年五十一,谥文友
彦逢受知徽宗,列禁近者十馀年,一时典册,多出其手。
所著文集二十卷、外制二十卷、内制十卷、奏议五卷、讲解五卷,今存《摛文堂集》十五卷。
见《摛文堂集》附录《慕容彦逢墓志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克宅明 1474 — 15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4—1540 【介绍】: 浙江馀姚人字即卿号省斋
正德九年进士,授嘉定知县
嘉靖中御史,哭争大礼,系狱廷杖。
获释,先后按贵州河南,多所弹劾。
以劾罢吏部尚书廖纪亲戚,出为副使
累迁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与总兵官杨仁攻杀都匀苗王阿向。
旋移抚苏松,以苗民又起事,坐罢官卒。
维基
陈克宅1474年—1540年),字即卿号省斋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
同进士出身
正德九年(1514年)中式甲戌科三甲进士
同年,接替王应鹏直隶嘉定县知县一职,有政声。
正德十三年(1518年),授江西道监察御史,出理直隶山东盐法,再巡按贵州嘉靖四年(1525年)巡按河南五年四川按察司副使,整饬潘兵备九年考满,明年河南按察使十二年湖广右布政使,寻转左布政十三年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等处兼理军务
调任总理粮储巡抚天等处地方,后因前在贵州剿寇不力被弹劾,令回籍听勘。
嘉靖十六年归家,家居四年而卒,享年六十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诗经春秋 前1100 — 前600
夫《》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
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
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剌形于咏歌。
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
发诸情性,谐于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
此乃《》之为用,其利大矣。
若夫哀乐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
故燕雀表啁噍之感,鸾凤有歌舞之容。
然则《》理之先,同夫开辟,《》迹所用,随运而移。
上皇道质,故讽谕之情寡。
中古政繁,亦讴歌之理切。
唐、虞乃见其初,牺、轩莫测其始。
于后时经五代,篇有三千,成、康没而颂声寝,陈灵兴而变风息。
先君宣父,釐正遗文,缉其精华,褫其烦重,上从周始,下暨鲁僖,四百年閒,六诗备矣。
卜商阐其业,雅颂与金石同和;秦正燎其书,简牍与烟尘共尽。
汉氏之初,《》分为四:申公腾芳于鄢郢,毛氏光价于河閒贯长卿传之于前,郑康成笺之于后。
晋、宋、二萧之世,其道大行;齐、魏两河之閒,兹风不坠。
其近代为义疏者,有全缓、何胤、舒瑗、刘轨思、刘丑、刘焯、刘炫等。
然焯、炫并聪颖特达,文而又儒,擢秀干于一时,骋绝辔于千里,固诸儒之所揖让,日下之无双,于其所作疏内特为殊绝。
今奉敕删定,故据以为本。
然焯、炫等负恃才气,轻鄙先达,同其所异,异其所同,或应略而反详,或宜详而更略,准其绳墨,差忒未免,勘其会同,时有颠踬。
今则削其所烦,增其所简,唯意存于曲直,非有心于爱憎。
谨与朝散大夫太学博士臣王德韶、徵事郎四门博士臣齐威等对共讨论,辨详得失。
至十六年,又奉敕与前脩疏人及给事郎太学助教云骑尉臣赵乾叶、登仕郎四门助教云骑尉臣贾普曜等,对敕使赵弘智覆更详正,凡为四十卷,庶以对扬圣范,垂训幼蒙,故序其所见,载之于卷首云尔。
诗有赋、比、兴之说,由来旧矣,此不可去也。
盖有关于解诗之义,以便学者阅之即得其解也。
赋义甚明,不必言。
惟是兴、比二者,恒有游移不一之病。
然在学者亦实无以细为区别,使其凿然归一也。
第今世习读者一本集传,集传之言曰:「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语邻鹘突,未为定论。
郝仲舆驳之,谓「先言他物」与「彼物比此物」有何差别?
是也。
愚意当云:「兴者,但借物以起兴,不必与正意相关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如是,则兴、比之义差足分明。
然又有未全为比,而借物起兴与正意相关者,此类甚多,将何以处之?
严坦叔得之矣。
其言曰:「凡曰『兴也』,皆兼比;其不兼比者,则曰『兴之不兼比者也』。
」然辞义之间,未免有痕。
今愚用其意,分兴为二:一曰「兴而比也」,一曰「兴也」。
其兴而比也者,如关雎是也。
其云「关关雎鸠」,似比矣;其云「在河之洲」,则又似兴矣。
其兴也者,如殷其雷是也;但借雷以兴起下义,不必与雷相关也。
如是,使比非全比,兴非全兴,兴或类比,比或类兴者,增其一途焉,则兴、比可以无浠乱矣。
其比亦有二:有一篇或一章纯比者,有先言比物而下言所比之事者,亦比「比」疑系「分」之误。
之;一曰「比也」,一曰「比而赋也」。
如是,则兴、比之义瞭然,而学者可即是以得其解矣。
若郝氏直谓兴、比、赋非判然三体,每诗皆有之,混三者而为一,邪说也。
兴、比、赋尤不可少者,以其可验其人之说诗也。
古今说诗者多不同,人各一义,则各为其兴、比、赋。
就愚著以观,如卷耳旧皆以为赋,愚本左传解之,则为比。
野有死麇,旧皆以为兴,无故以死麇为兴,必无此理,则详求三体,正是释诗之要。
愚以贽礼解之,则为赋。
如是之类,诗旨失传,既无一定之解,则兴、比、赋亦为活物,安可不标之使人详求说诗之是非乎!
诗序者,后汉书云,「卫宏从谢曼卿受学,作毛诗序。
」是东汉卫宏作也。
旧传为子夏作,宋初欧阳永叔苏子由辈皆信之;不信者始于晁说之
其后朱仲晦作为辨说,极意诋毁,使序几无生活处。
马贵与忽吹已冷之烬,又复尊崇,至谓有诗即有序,序在夫子之前,此本王介甫
以有序者存之,无者删之,凡数千言;无识妄谈,不顾世骇。
其末云:「或曰:『诸小序之说固有舛驰鄙薄而不可解者,可尽信之乎?
』愚曰:『序非一人之言也。
或曰出于国史之采录,或出于讲师传授,如渭阳之首尾异说,丝衣之两义并存,其舛驰固有之;择善而从之可耳。
至于辞语鄙薄,则序所以释经,非作文也,古人安有鄙薄辞语。
祖其意可矣。
』」按贵与尊序若此,而犹为是遁辞,盖自有所不能掩也。
愚欲驳序,第取尊序者之言驳之,则学者可以思过半矣。
诗序庸谬者多,而其谬之大及显露弊窦者,无过大雅抑诗、周颂潜诗两篇,并详本文下。
抑诗前后诸诗,皆为刺厉王,又以国语有武公作懿戒以自儆之说,故不敢置舍,于是两存之曰「刺厉王」,又曰「亦以自警」;其首鼠两端,周章无主,可见矣。
潜诗则全袭月令,故知其为汉人。
夫既为汉人,则其言三百篇时事定无可信矣。
观此两篇,犹必尊信其说,可乎!
毛传不释序,且其言亦全不知有序者。
毛苌,文帝时人;卫宏,后汉人,距毛公甚远。
大抵序之首一语为卫宏讲师传授谢曼卿之属。
而其下则宏所自为也。
毛公不见序,从来人罕言者,何也?
则以有郑氏之说。
郑氏曰:「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
自有此说,人方以为毛公亦作序,又何不见之有乎!
嗟乎,世人读书卤莽,未尝细心审究,故甘为古人所愚耳。
兹摘一篇言之。
郑风出其东门,小序谓:「闵乱,思保其室家」;毛传:「『缟衣』,男服;『綦巾』,女服。
愿为室家相乐。
」此绝不同。
馀可类推。
今而知诗序既与子无干,亦与毛公不涉矣。
郑又曰,「诗序本一篇,毛公始分以置诸篇之首。
」其言并无稽。
诗序来历,其详见于古今伪书考,兹不更述。
郑氏于序「关雎,后妃之德」下曰:「旧云起此,至『用之邦国焉』,名关雎序,谓之小序;自『风,风也』讫末,名为大序。
」然郑诗谱意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又以小序为大序,大序为小序,不可晓。
又或谓关雎序为大序,馀为小序,尤非。
今小、大之名相传既无一定,愚著中仍从旧说,以上一句为小序,下数句为大序云。
或又以小序名前序、古序,大序名后序。
愚著于小序必辨论其是非;大序颇为蛇足,不多置辨。
宋人不信序,以序实多不满人意;于是朱仲晦得以自行己说者著为集传,自此人多宗之。
是人之遵集传者,以序驱之也。
集传思与序异,目郑、卫为淫诗,不知已犯大不韪,于是近人之不满集传者且十倍于序,仍反而遵序焉。
则人之遵序者,又以集传驱之也。
此总由惟事耳食,未用心思,是以从违靡定。
苟取二书而深思熟审焉,其互有得失,自可见矣。
集传使世人群加指摘者,自无过淫诗一节。
其谓淫诗,今亦无事多辨。
夫子曰「郑声淫」,声者,音调之谓,诗者,篇章之谓;迥不相合。
世多发明之,意夫人知之矣。
且春秋诸大夫燕享,赋诗赠答,多集传所目为淫诗者,受者善之,不闻不乐,岂其甘居于淫佚也!
季札观乐,于郑、卫皆曰「美哉」,无一淫字。
此皆足證人亦尽知。
然予谓第莫若證以夫子之言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如谓淫诗,则思之邪甚矣,曷为以此一言蔽之耶?
盖其时间有淫风,诗人举其事与其言以为刺,此正「思无邪」之确證。
何也?
淫者,邪也;恶而刺之,思无邪矣。
今尚以为淫诗,得无大背圣人之训乎!
乃其作论语集注,因是而妄为之解,则其罪更大矣。
见论语通论。
集传每于序之实者虚之,贞者淫之。
实者虚之,犹可也;贞者淫之,不可也。
今有人非前人之书,于是自作一书,必其义胜于彼乃得。
集传于其不为淫者而悉以为淫,义反大劣于彼,于是仍使人畔而遵序,则为计亦左矣。
况其从序者十之五,又有外示不从而阴合之者,又有意实不然之而终不能出其范围者,十之二三。
故愚谓「遵序者莫若集传」,盖深刺其隐也。
且其所从者偏取其非,而所违者偏遗其是,更不可解。
要而论之,集传只是反序中诸诗为淫诗一著耳,其他更无胜序处。
夫两书角立,互有得失,则可并存;今如此,则诗序固当存,集传直可废也。
集传主淫诗之外,其谬戾处更自不少。
愚于其所关义理之大者,必加指出;其馀则从略焉。
总以其书为世所共习,宁可获罪前人,不欲遗误后人,此素志也。
天地鬼神庶鉴之耳!
毛传依尔雅作诗诂训,不论诗旨,此最近古。
其中虽不无舛,然自为三百篇不可少之书。
第汉人于诗加以其姓者,所以别齐、鲁、韩。
齐、鲁、韩原本无此「齐鲁韩」三字,疑脱,今补。
诗既皆不传。
俗犹沿称毛诗,非是。
人谓郑康成长于礼,诗非其所长,多以三礼释诗,故不得诗之意。
予谓康成诗固非长,礼亦何长之有!
苟使真长于礼,必不以礼释诗矣。
况其以礼释诗,又皆谬解之理也。
夫以礼释诗且不可,况谬解之理乎!
今世既不用郑笺,穷经之士亦往往知其谬,故悉不辨论,其间有驳者,以集传用其说故也。
欧阳永叔首起而辨大序及郑之非,其诋郑尤甚;在当时可谓有识,然仍自囿于小序,拘牵墨守。
人之识见固有明于此而闇于彼,不能全者耶?
其自作本义,颇未能善,时有与郑在伯仲之间者,又足哂也。
苏子由诗传大概一本于序、传、笺,其阐发处甚少;与子瞻易、书二传亦相似。
才人解经,固非其所长也。
吕伯公诗记,纂辑旧说,最为平庸。
严坦叔诗缉,其才长于诗,故其运辞宛转曲折,能肖诗人之意;亦能时出别解。
第总囿于诗序,间有龃龉而已。
惜其识小而未及远大;然自为宋人说诗第一。
近日昆山新刊唐、宋、元人诗解,约十馀种,竟少佳者,似亦不必刊也。
郝仲舆九经解,其中莫善于仪礼,莫不善于诗。
盖彼于诗恪遵序说,寸尺不移,虽明知其未允,亦必委曲迁就以为之辞,所谓专己守残者。
其书令人一览可掷,何也?
观序足矣,何必其书耶!
其遵序之意全在敌朱。
予谓集传驱之仍使人遵序者,此也。
大抵遵集传以敌序,固不可;遵序以敌集传,亦终不得。
子贡诗传、申培诗说,皆丰道生一人之所伪作也。
名为二书,实则阴相表里,彼此互證,无大同异。
又暗袭集传甚多;又袭序为朱之所不辨者,见识卑陋,于斯已极,何苦作伪以欺世?
既而思之,有学问识见人岂肯作伪,作伪者正若辈耳!
二书忽出于嘉靖中,称香山黄佐所得;当时人翕然惑之,几于一鬨之市。
张元平刻之成都李本宁刻之白下,凌濛初为诗传适冢,邹忠彻为诗传阐,姚允恭为传说合参皆盛行于世。
道生又自为鲁诗世学,专宗说而间及于传,意以说之本传也。
又多引黄泰泉说,泰泉,乃道生座师,著诗经通解者,故二书多袭之。
因谓出于家,又以见有此二书,故通解中袭之也。
其用意狡狯如此,今世此二书已灰冷,然终在世,故详之,无俾后人更惑焉。
其尤可恶者,在于更定篇次,紊乱圣经,又启夫何玄子以为之先声焉,丰氏鲁诗世学极骂季本。
季明德诗学解颐亦颇平庸,与丰氏在伯仲间,何为骂之?
想以仇隙故耶?
朱郁仪诗故,亦平浅,间有一二可采。
邹肇敏诗传阐,文辞斐然;惜其入伪书之魔而不悟耳。
何玄子诗经世古义,其法紊乱诗之原编,妄以臆见定为时代,始于公刘,终于下泉,分列某诗为某王之世,盖祖述伪传、说之馀智而益肆其猖狂者也。
不知其亲见某诗作于某代某王之世否乎?
苟其未然,将何以取信于人也?
即此亦见其愚矣。
其意执孟子「知人论世」之说而思以任之,抑又妄矣。
其罪尤大者,在于灭诗之风、雅、颂。
夫子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又曰:「雅、颂各得其所」。
季札论乐,与今诗编次无不符合。
而乃紊乱大圣人所手定,变更三千载之成经,国风不分,雅、颂失所,罪可胜诛耶!
其释诗旨,渔猎古传,摭拾僻书,共其采择,用志不可谓不过勤,用意不可谓不过巧;然而一往凿空,喜新好异,武断自为,又复过于冗繁,多填无用之说,可以芟其大半。
予尝论之,固执之士不可以为诗;聪明之士亦不可以为诗。
固执之弊,人所知也;聪明之弊,人所未及知也。
如明之丰坊、何楷是矣。
抑予谓解诗,汉人失之固,宋人失之妄,明人失之凿,亦为此也。
凿亦兼妄,未有凿而不妄者也,故历叙古今说诗诸家。
于有明丰、何二氏诪张为幻,眩目摇心,不能无三叹焉,何氏书刻于崇祯末年;刻成,旋遭变乱,玄子官闽朝、为郑氏所害时,逃去,或云郑氏割其耳,或云中途害之。
印行无多,板亦燬失。
杭城惟叶又生家一帙,予于其后人重购得之。
问之闽人,云彼闽中亦未见有也。
大抵此书诗学固所必黜,而亦时可备观,以其能广收博览。
凡涉古今诗说及他说之有关于诗者靡不兼收并录;复以经、传、子、诗所引诗辞之不同者,句栉字比,一一详注于下;如此之类,故云可备观尔。
有志诗学者于此书不可惑之,又不可弃之也。
然将来此书日就澌灭,世不可见,重刻亦须千金,恐无此好事者矣。
以上论列自汉至明诸诗解,皆能论其大概如此。
若夫众说纷纭,其解独确,则不问何书,必有取焉。
诗韵一道,向靡有定,罔知指归,予谓亦莫不善于宋人矣。
吴才老始为叶音之说,而集传奉为准绳焉,叶音者,改其字之音以叶他字之音也。
盖其但知有今昔,不知有古韵变音,强以求叶而读之,此古韵所以亡也。
如「天」、「人」本同韵,乃于「天」字为「铁因反」,以叶「人」字;「将」、「明」本同韵,乃于「明」字为「谟郎反」,以叶「将」字。
此不知古韵之本同而妄为其说也。
夫同为一韵,奚叶之有!
且世无呼「天地」为「订地」,「明德」为「盲德」者。
又既曰叶,此叶彼,彼亦宜叶此。
今试以「天」字为主而改「人」字之音以叶之,以「明」字为主而改「将」字之音以叶之,不知「人」、「将」二字又当作何音耶?
不可通矣。
古人用韵自有一定之理,一字不可游移,亦无邦土殊音之说,亦非人可以私智揣摩而自为其说者。
大抵字有其音,音出于口,皆从喉、腭、舌、齿、唇分别得之。
如今韵之东、、江、阳、庚、青、蒸,属喉;真、文、元、寒、删、先,属腭;鱼、虞、歌、麻、尤、萧、肴、豪,属舌;支、微、齐、佳、灰,属齿;其鱼、虞、歌、麻、尤又以舌兼齿,故与支、微亦共为一韵;侵、覃、咸、盐,属唇。
如此之类,凡直呼其音则自然相叶,不必改音纽捏以为叶音也。
若夫叶音,必其韵之不通者,始可加以叶名。
愚今分为三:一曰「韵」,见上。
一曰「通韵」,此以韵之自为通者而通之也;有入声与无入声自为通,见后。
一曰「叶韵」,此则其不相通者也。
大抵诗中为韵者十之九而有馀,为通韵者十之一而不足,为叶韵者尤寥寥无几。
此或古之字音原与今别,今不可考耳,究竟不可谓之叶韵。
叶韵者,不相通者也。
古人决不以不相通之韵为韵。
自此而三百篇之韵可以一意贯通,畅然无疑,使古韵昌明于世;其馀纷纷之说可尽废矣。
详见后诗韵谱。
诗何以必加圈评,得无类月峰、竟陵之见乎?
曰:非也,予亦以明诗旨也。
知其辞之妙而其义可知;知其义之妙而其旨亦可知。
学者于此可以思过半矣。
且诗之为用与天地而无穷,三百篇固始祖也,苟能别出心眼,无妨标举。
忍使千古佳文遂尔埋没乎!
爰是叹赏感激,不能自已;加以圈评,抑亦好学深思之一助尔。
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予谓人多错解圣言。
圣人第教人识其名耳;苟因是必欲为之多方穿凿以求其解,则失矣。
如「雎鸠」,识其为鸟名可也,乃解者为之说曰「挚而有别」,以附会于「淑女」、「君子」之义。
如「乔木」,识其为高木可也,乃解者为之说曰「上疏无枝」,以附会于「不可休息」之义。
各详文下。
如此之类,陈言习语,凿论妄谈,吾览而辄厌之鄙之。
是欲识鸟、兽、草、木之名,或反致昧鸟、兽、草、木之实者有之;且或因而误及诗旨者有之;若此者,非惟吾不暇为,亦不敢为也。
故编中悉从所略,并志于此。
作是编讫,侄炳以所作诗识名解来就正,其中有关诗旨者,间采数条,足辅予所不逮;则又不徒如予以上所论也;深喜家学之未坠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何孟春明 1474 — 15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4—1536 【介绍】: 湖广郴州人字子元,以所居有燕泉,称燕泉先生
李东阳弟子,学问广博。
弘治六年进士,授兵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
正德初,出为河南参政
太仆卿,寻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
嘉靖初吏部侍郎
大礼议起,大臣相继去位,孟春上疏力争,复号召群臣伏阙号泣。
夺俸调南京工部,引疾归,屏居著述。
有《何文简疏议》、《馀冬序录》、《何燕泉诗》、《家语注》。
何孟春1474-1536字子元湖广郴州人李东阳弟子,学问广博。
弘治六年(1493)进士历官云南巡抚礼部侍郎
谥文简,著有《何文简疏议》《何燕泉诗集》《馀诗话》《孔子家语注》等。。
孟春字子元郴州人
弘治癸丑进士,授兵部主事
员外郎中,出为河南参政
太仆少卿,造本寺卿,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
迁南兵部侍郎,召拜吏部侍郎,以议大礼,出为南工部侍郎,寻削籍。
隆庆初,赠礼部尚书谥文简
有《燕泉集》十八卷。
(《馀叙录》:丁丑八月之夕,梦侍涯翁坐。
翁拂笺欲书,趣检诗稿,仿佛记其一首二句云:「金花灿烂锦云香,上界飞书到几行。
」因心动,不暇再目,而自续云:「风雨忽惊吹面冷,不教清梦看成章。
」于是遂醒,可异也。
田按:子元西涯之门,观所著《馀叙录》,于西涯诗话绪论,娓娓不倦,并梦中亦续西涯诗稿,可谓服膺不忘矣。
惟才力稍弱,句调平易,而学殖既深,亦自远于俗调。
今所传《燕泉集》十卷,乃其六世孙惟文搜逸辑录。
观《馀叙录》所列之诗集不一见,知非当日完帙也。)
维基
何孟春1474年—1536年),字子元号燕泉湖广承宣布政使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人。
明朝政治家,官至吏部左侍郎
大礼议事件人物。
弘治正德年间其祖父何俊,曾任云南按察司佥事
父亲何说,任刑部郎中
何孟春少年时,曾游学于李东阳门下,学问渊博。
弘治六年(1493年),登癸丑进士,授兵部主事
言官庞泮下狱时,何孟春上疏论救。
明孝宗下诏修建万寿山秀亭乾清宫西室,役使军士九千人,合计费用一百多万两。
何孟春上疏直言极力进谏。
清宁宫火灾,何孟春亦上万言书,此后晋升员外郎郎中,出京管理陕西马政,其治理清楚,归还后,呈上治理弊端方略并弹劾巡抚大臣不称职。
正德初年,出京担任河南参政,廉洁奉公,升为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卿。
武宗驾临宣府,何孟春驰马疏谏,此后以右副都御史身份巡抚云南,随后讨伐平定十八寨蛮阿勿、阿寺等叛乱,奏请设立永昌府,增设五个长官司、五个守卫司。
此后论功,荫一子,何孟春坚持推辞不接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熙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益州𮠁县之赵氏童稚入道。
务读书。
能辞章。
与绵之震响寺荣智齐名。
盖皆沙弥之翘楚者也。
后因偕成都大石寺沙弥联诗。
有言隙。
遂迷屏绝人事。
而栖心禅学。
既受具。
周禀经律。
善三论。
尤明摄论杂心。
尝难基法师小乘尘识义。
基以大乘通之。
笑曰。
大无不摄。
但失小宗
晚住州南空慧寺。
掩关不食而坐。
馀二十日。
众惧其以饿毙。
绐曰。
国家方搜访道德。
苟不食则世以为圣。
可时赴众弭外议。
母自矫饰。
以累常住也。
遽从之。
然一室徒壁立。
苔莓被地。
而人绝来往迹。
床馀弊席皆尘坌。
独其中有跏趺痕处。
或慕而往候。
则累日才获识面。
时吐清谈。
高出世表。
如此且三十载侪类惮之。
卒年九十矣。
释慧熙
益州成都人
童稚出家善明篇韵。
文笔所趣宛而成章。
绵州震响寺荣智齐名。
俱为沙弥
卓异翘秀。
后与成都大石寺沙弥道微。
连韵赋诗。
微有言隙。
因即屏绝人事栖心禅业。
年登受具周闻经律。
摘采英华用为赏要。
摄论杂心精搜至理。
尤耽三论是所观门。
尝难基法师尘识义。
初问以小乘。
基以大乘通之。
笑曰。
大无不摄。
但失小宗
晚住州南空慧寺。
立性孤贞不群诸偶。
弊于食息专想虚玄。
一坐掩关二十馀日。
众以不食既久。
恐损身命。
假以馀词曰。
国家搜访艺能甚急。
今不食闭门。
世人谓圣。
愿息流言。
可时处众。
惧矫饰便开门进食。
由是迄今将三十载。
一身独立不畜侍人。
一食而止不受人施。
有讲便听。
夜宿本房。
但坐床心两头尘合。
自馀房地惟有一踪。
馀并莓苔青絮衣服弊恶仅免遮羞。
冬则加纳夏则布衣。
以冬破纳悬置梁上。
有闻名就房参拜。
迎逆接候累日方见。
时发幽问吐言高远。
预有元席皆共惮之。
年九十卒。
今见在具诸闻睹。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孙昌龄明末清初 ? — 16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直隶宁晋人字念劬
明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官吏部主事
清顺治初吏部考功郎中,条议时事,累千百言。
累迁副都御史,奏免正定属邑荒地逋赋。
卒谥恭宪
维基
孙昌龄
—1649年),字二如又字念劬号元岳北直隶真定府赵州宁晋县(今河北省宁晋县)人,明朝进士
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领乡荐,四十七年,登己未进士
山东登州府推官,署理文登县天启元年本省同考,行取吏部稽勋司主事四年典试陕西,冬谢病归。
崇祯四年文选司员外郎,抵夏,力求终养去。
八年考功司郎中,移文选司
以事遣戍清源
十六年冬以荐起,补验封司郎中,旋归隐广阿
清朝顺治年间给事中孙承泽推荐,担任吏部考功司郎中二年(1645年)秋七月转尚宝司卿任山西乡试考官
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担任右通政
顺治四年,升任太仆寺卿。
次年,升任左副都御史
顺治七年己丑七月七日卒,赠右都御史谥“恭宪”。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思净北宋 1068 — 1137
全宋诗
释思净一○六八~一一三七),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俗姓喻
受《法华》于德藏瑛法师,后潜心净观,专致念佛。
徽宗大观初杭州北关创精舍,饭僧三百万,因扩舍为祥符寺,以待僧侣
工画阿弥陀佛,世呼为喻弥陀
高宗绍兴七年卒,年七十。
《新绩高僧传四集》卷四二有传。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8—1137 【介绍】: 僧。
钱塘人俗姓喻
工画阿弥陀佛,杨杰呼为喻弥陀
就北关租屋斋僧,后移“妙行”额为寺院。
西湖多宝山石为佛像。
师名思净
钱塘喻氏子。
好画阿弥陀佛。
臻其妙。
杨无为呼为喻弥陀
世因以称焉。
弃家学佛。
就北关僦舍饭僧。
不二十年。
及三百万。
移妙行额。
广所居为寺。
至今接待不绝。
属离乱。
寺独不焚。
师造贼垒。
愿以一身代一城之命。
贼竦然。
为之少戢。
或者问师能画弥陀。
何不参禅。
师答曰。
平生只解念弥陀。
不解参禅可奈何。
但得五湖风月在。
太平何用动干戈。
师儿时游西湖宝山辄作念曰。
异时当镌此石为佛。
后果为弥勒像。
侍郎薛公问弥勒见在天宫说法。
凿石奚为。
师答曰。
咄哉顽石头。
全凭巧匠修。
只今弥勒佛。
莫待下生求。
其随机应答类如此。
师平生务实。
不事虚饰。
绍兴七年冬
趺坐而逝。
侍郎无垢张公九成铭其塔。
赞曰。
永脱世尘  不为物转  本有弥陀  毫端发见 钵饭流香  石像符愿  无垢为铭  师其可见
思净
钱塘喻氏子。
好画阿弥陀佛臻其妙。
杨无为
呼为喻弥陀
世因以称焉。
或者问。
师能画弥陀。
何不参禅。
师答曰。
平生只解念弥陀。
不解参禅可奈何。
但得五湖风月。
在太平何用动干戈。
师儿时。
西湖宝山
辄作念曰。
异时当镌此石为佛。
后果为弥勒像。
侍郎薛公问。
弥勒。
见在天宫说法。
凿石奚为。
师答曰。
咄哉顽石头。
全凭巧匠修。
只今弥勒佛。
莫待下生求。
其应对机辩如此。
师平生务实。
不事虚饰。
尝就北关。
僦舍饭僧。
不二十年。
及三百万。
移妙行额。
广所居为寺。
属离乱。
寺独不焚。
师造贼垒。
愿以一身。
代一城之命。
贼竦然。
为之少戢。
全活者众。
绍兴七年冬
趺坐而逝。
侍郎张无垢九成
铭其塔。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思净姓喻氏钱塘人
受《法华》于德藏瑛法师
复潜心净观,专志念佛,日课《》。
大观初,于郡北关创精舍,饭僧三百万,因扩舍为寺,以待徒侣。
宣和初遇乱,经造贼垒,愿以身代一城之命,贼悚然为之少戢。
素善画佛,每画先于室,爇香念佛,注想久之乃下笔。
一日画丈六像,忽见佛光,良久乃灭,众皆瞻礼,世因𧦝为“喻弥陀”。
或问:“何不参禅?
”答曰:“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
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
绍兴七年冬,端坐想佛经,七日忽起,然香于炉,归坐加足而化,顶上经七日犹暖,异香不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梦尹明末
维基
王梦尹字叔任号乐萃别号陆泽直隶真定府宁晋县(今河北省宁晋县)人,明末政治人物。
万历己未进士天启间给事中,奉旨出使朝鲜
崇祯间官至湖广巡抚
少继仲父嗣,仲母高太恭人抚之如己出。
戊午举于乡,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联捷己未进士
历官山东临淄县益都县知县,有官声。
天启五年(1625年),授工科给事中,改兵科给事中
副使姜曰广出使朝鲜,回程途中巡视毛文龙皮岛驻兵,持肯定意见。
魏忠贤所衔,以事夺秩。
崇祯元年(1628年)复原职工科右给事中,改户科右给事中,弹劾张体乾等。
崇祯二年(1629年),担任太常寺少卿
崇祯五年(1632年)通政司右参议,再升左通政
告病归里。
癸酉冬,流寇蹂躏畿南,与知县汴梁曹公悉力守御,城赖以全。
八年乙亥,寇逼楚,崇祯九年,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兼湖广巡抚,参与剿抚李自成张献忠乱军。
因战事不力,总督卢象升战殁,王梦尹被免。
回乡后,以诗文自娱,庚辰,诏起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固辞不就。
明亡不再出仕。
年七十八卒,祀乡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应熊明末清初 1589 — 16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7 【介绍】: 四川巴县人字非熊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天启中历官詹事丁忧归。
崇祯三年召拜礼部侍郎
博学多才,熟谙典故,而性尖刻强狠。
周延儒温体仁为首辅,皆援以自助。
体仁援尤力,六年冬,擢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朝野震惊,而言官劾之者多得罪。
后以匿义军陷凤阳奏报罢。
周延儒再为首辅,力请召应熊
应熊至,延儒已罢。
南明福王立,改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总督川湖云贵军务
孙可望遵义应熊遁入永宁山中,死于毕节
维基
王应熊1589年—1646年),字非熊号春石四川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人,进士出身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进士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除补翰林院检讨
次年,任会试同考官
历官翰林院修撰司经局洗马左春坊左庶子詹事府少詹事詹事
天启六年十一月二十三1627年1月10日丁忧归里。
崇祯三年(1630年)礼部右侍郎,敢于任事,为人刚狠,屡被弹劾。
崇祯五年(1632年)左侍郎
六年冬,廷推阁臣,特旨擢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由于未经廷推,被给事中章正宸范淑泰御史吴履中等人所攻击,王应熊无奈,只好请辞。
王应熊归里后,其弟应熙仗势横于乡里,与同邑乡绅前侍郎倪斯蕙子倪天和互相争斗,天和被告发入狱,倪家失败毁家。
乡人赴京击登闻鼓,起讼应熙居乡不法,凡四百八十事,词连应熊
诏下抚按勘究。
崇祯十五年冬应熊被召入,事情得解。
次年六月赴京,因被首辅陈演所排挤,宿朝房四十日后即被允许归乡。
南明弘光帝时,任王为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总督川、湘、云、贵军务,应对张献忠
不久南明灭亡,部下各据州县,拥兵自雄,应熊不能制。
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李定国等南走重庆部将曾英战死。
可望袭破遵义应熊欲遁入永宁山,隆武二年(1646年)贵州毕节卫仁怀县土城病逝。
独子王阳禧,死于兵,竟无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正志明末清初 ? — 16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直隶静海人
明崇祯元年进士,累官户部左侍郎
清顺治初授原官。
旋改兵部右侍郎巡视延绥。
六年大同总兵姜镶起兵反清时正志被部下出卖,为绞死。
维基
王正志
—1649年),字灏夫北直隶静海县人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
初授山阳县知县历官工科都给事中,随侍经筵,任十三年庚辰同考官
太常寺少卿,改大理寺左少卿,累官户部右侍郎,督运西路。
明亡降顺,李自成败,降清。
顺治二年(1645年)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尽力招抚
顺治五年冬大同姜镶反正归明,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王正志檄调延安参将王永彊同总兵沈文华驻兵守卫黄河。
二月彊勾结神水高有才偷袭榆林,入驻凯歌楼
凌晨,有才兵至,彊开城内应,王正志户部郎中朱子升被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游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崞州人
世宗大定初岁荒,日给三百余人食,给穷民衣袄五百套,春秋以家财募人平治道路二百五十里。
及老,犹以仁爱勉励子孙。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惟澄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八
同时有惟澄者,湘乡萧氏子。
早岁离尘,超然自洁,常持净念,不昧本来。
初至燕京,栖西城广济寺
庚申冬,欲从道阶肄讲论,移入法源
时方倡《续高僧传》,以习文耐劳属之采访,且主文赎,广印徵文,启以简章,分行东土,使续传者,事半功倍,澄之力也。
壬戌新春睹析寂,喟然曰:“此老不待我乎,何其速也。
”人方讶其妄,时无恙,年才三十,顾乐与析居,寝处间一木壁,声息相闻,志愿无爽。
后数日,果寂。
尝贮铜币数千枚,病时悉付主僧以施众,不昧因果可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宫之奇春秋虞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宫奇
春秋时虞国人。
大夫
晋献公欲借道于虞以攻
之奇唇亡齿寒之喻谏虞君,不听。
遂率领其族人离虞。
是年冬,晋灭虢,还师灭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吴甡明末 1589 — 16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扬州兴化人字鹿友号耑愚晚号柴庵
万历四十一年进士
邵武知县
晋江潍县
天启二年征授御史,以召还文震孟等积忤魏忠贤削籍。
崇祯改元起故官。
出按陕西,劾治冒功将官
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扼河防,阻义军偷渡;减免租赋;杀已降义军首领贺宗汉等。
后为兵部侍郎,言练兵称旨。
十五年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次年义军破襄阳荆州、承天。
帝命督师
请以重兵自南京武昌,忤帝意,遂以迟延为罪,夺职遣戍云南金齿卫
次年福王即位,赦还。
入清,卒于家。
有《柴庵疏集》、《潭西草堂忆记》、《寤言》等。
维基
吴甡1589年—1670年),字鹿友晚号柴庵
江苏兴化人
明末政治人物。
万历四十一年,赐同进士出身
先后任福建邵武晋江山东潍县知县
天启二年,由知县入京任监察御史长官左都御史赵南星拟按年例将吴甡对调出京,吴甡于是推荐方震孺等,追论崔文升李可灼等红丸案进药用药错误致光宗身亡之罪,因而留京,成为东林党人。
之后建议撤销内操,请朝廷召用邹元标冯从吾文震孟,于是和执政魏忠贤积怨相忤。
天启七年二月,削籍。
崇祯改元,以故官起用为监察御史
温体仁周延儒攻讦东林党人钱谦益
吴甡恐防思宗任用两人,建议入阁的枚卜大典在廷推名单中选,事件因以平息。
当时对魏忠贤党羽的追究和京察同时举行,吴甡建议魏党的罪恶并非选举法则所能概括,应该要先定罪。
监察御史任赞化因为弹劾温体仁而外谪,吴甡上书救任、大力诋击吏部尚书王永光向太监献媚,请罢黜王。
两者皆没有得到采纳。
吴甡巡按河南的任上,有妖人聚众抢劫村落,吴甡捕获并诛杀首领
崇祯四年,朝廷任命吴甡携带内帑十万两赈济延绥,吴甡描述当时鄜州「一县之内,十室九空」,延长县「流贼数万,屯聚城下」,清涧县「荒乱尤甚,县中之民,半化为盗,因之饥馑,人心汹汹……城十里外皆是贼巢」。
时任三边总督杨鹤指:「非救荒,乃救乱也。
吴甡颁布朝廷谕令,贼党解散。
思宗得知,即时任命吴甡巡按陕西
吴甡弹劾延绥镇总兵官杜文焕杀良冒功,杜下狱夺职。
吴甡数番为民请命,都得到朝廷允许。
吴甡后为大理寺丞左通政
崇祯七年九月,越级擢用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
吴甡上书陈述防禦、边寇、练兵、恤民四难,以及议兵、议将、议饷、议用人四件事。
每年年终扼守黄河,提防陕西河南来的贼人,接连三年没有一贼通过,期间修筑长城。
崇祯八年四月上书:「晋民有三苦:一苦凶荒,无方法糊口谋生;一苦追呼,无力缴纳租税;一苦杀掠,无办法保全性命。
因此悉数沦为盗贼,请朝廷蠲免最残破的十州的县租。
思宗即时令朝廷商议施行。
户部建议徵收间架税,吴甡力争反对,没有接得到采纳。
,清国征服察哈尔,清军攻略朔州,兵锋直抵忻州代州,明国守将屡败。
宣大山西总督杨嗣昌派遣副将代州前往侦察,亦战败逃走。
山西巡抚吴甡降五级,杨及大同巡抚叶廷桂降三级,三人戴罪视事。
早前定襄县多次地震,吴甡说:“必定有清兵。
”下令有司打造守城器具,最终卒之有入侵,定襄因为有准备的缘故,惟独没有被兵。
山西大盗贺宗汉、刘浩然、高加计都是前任巡抚戴君恩招抚,尾大不掉。
吴甡明面上抚慰他们,而暗地里密令参将虎大威刘光祚等下手,各个都被歼灭。
吴甡行军树立两面白旗,贼人胁从老弱妇女跪在旗下即可免死,全活了颇多人。
吴甡巡抚山西的任上四年,军民拥戴就像慈母一样。
后因病归家。
后任河南陕西等省巡抚
大学士温体仁告诉吴甡:“流贼癣疥疾,勿忧也。
崇祯十一年二月,起用为兵部左侍郎
长官兵部尚书杨嗣昌指边关戒严,兵部左侍郎吴甡兵部添注侍郎惠世杨久没有到任,请重新廷推。
明思宗发怒,落职閒住。
崇祯十三年冬,以故官起用为兵部左侍郎
次年协理京营戎政。
崇祯十五年(1642年)擢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入阁。
杨嗣昌死后,督师出缺,思宗吴甡上前线督师,晋吴甡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兵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襄阳荆州、承天,建立大顺政权。
思宗吴甡督师湖广
吴甡请拨精兵三万“自金陵武昌”,仅凑残兵万余。
吴甡因手中无兵,一再找借口拖延,至四月仍未出京。
五月初一张献忠汉阳武昌大震
五月三十日张献忠武昌
商毅收复汉阳吴甡下令黄得功刘良佐黄州渡江,协同商毅围剿张献忠
八月武昌失守,以“故延师期,以致楚省不守,根本邻”罪,令锦衣卫吴甡逮捕入,被革职查办,交法司议罪。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得知此事,驰书援救,思宗不允。
十一月,被遣戍云南金齿(今云南保山)
途中得知李自成北京事,肝胆俱摧。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福王建元弘光,下旨赦还。
卒于康熙九年(1670年),《明史》评价:「抑时势实难,非命世才,固罔知攸济也。
」有《柴庵疏集》20卷,清代被列为禁书。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收《冬晚对雪忆胡处士》诗1首,出《文苑英华》卷一五四。
刘辰翁批本《王右丞集》卷四、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七皆收此诗,断为王维作,《全唐诗》亦收王维名下。
王邵疑误。